工作越久,发现合作伙伴的靠谱越重要。
靠谱是个口语标准,很多细节都可以往里填充。
靠谱也可以类比为职业化,而职业化说到底是以契约精神为核心支撑,是一个人在商业世界里的基本素养。
对一个职场人来说,如果填坑的能力还没增长起来,至少先不要挖坑。毕竟坑挖得多了,你就变成了坑。
那么一个职业化的职场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有强烈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源于西方文明,它是商业社会的定海神针。一纸契约定下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可更改,一旦违约,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人性有多复杂,契约就有多必要。
在职场中,除了那些白纸黑字的合约,明文贴出的规矩制度,还有很多口头约定,比如跟同事约好项目对接日期,从领导那里包揽某个任务,都是在建立契约。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靠谱,其实就是说这个人有契约精神。靠谱的人千篇一律,不靠谱的人各掉各的链子。
关键时刻玩消失,规定的deadline一拖再拖,承诺的结果诸多变故,共同定下的方案屡次推翻……和不靠谱的人共事,就要随时做好女娲补天的准备。
合作社会,契约是相互给予的安全感。人人撕毁契约之时,没有人的利益能得到保证。
因此,拍胸脯的时候慢一点,因为缔结契约的时候,你是自由的,当契约既订,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就已明确,各自认领,按时履约。
一个在职场中经常毁约的人,是在透支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许这个过程会带来小恩小惠,不会立刻付出代价,可一旦信用破产,必定寸步难行。
尊重时间
不尊重时间的人,也不会被时间尊重。
微博上有一个热帖说:“经常迟到的人,在家的说自己刚出门,刚出发的时候说快到了,在路上的时候说自己已经到了”。
很多网友积极认领,还带着沾沾自喜的语气说自己有更夸张的迟到经历。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一语道破实质:这不是经常迟到,而是经常撒谎。
迟到实际上就是拿别人的时间不当时间。
如果生活中有愿意容忍的朋友,那是一种幸运,但是在职场中,守时是基本的职业要求,浪费别人的时间,打乱别人的计划,是非常不专业的表现。
也许在有的场合,迟到从一开始就已经丧失了入场机会。比如,面试、谈项目等场合,迟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评,扭转过来就得花费很大的力气。
而第一印象,是最难扭转的。
尊重别人的时间有很多方面,守时是最根本的一项。
而对于尊重自己的时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管理。管理是一种掌控,对工作难度、工作量和自己能力的掌控,排出任务的优先级和时间分配。
能力配得上职位
创造101中,101个偶像练习生竞争,唱歌跳舞,一轮一轮比拼筛选,争夺出道的11个名额。因此,最后留在镜头前的人,如果不够光芒万丈,实力担不起位次,就会被质疑和群嘲。
如果对偶像的评判标准还算多元,那么对于职场中明确的分工和岗位,标准就十分确定了。
但就是有这样一类人,让人怀疑他是如何顺利通过招聘的。他不仅在团队合作时挑最容易的部分,还把最容易的部分也搞砸了,你不得不帮他一起收拾烂摊子加班到凌晨。
一个高速运转的团队,其中的每个员工必定担当得起自己负责的工作。职场的分工协作就是为了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才不配位,必着羞辱。专业能力是让人待在这个岗位上的基础能力,其他的能力是加分项或者区别项。
没有专业能力支撑的人,就像无根之木,是站不稳的。
如果新人不够专业,也许有前辈愿意带一带。
与其说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不如说是一个工作经验用了几年。
所以我们需要经常问问自己:你现在的能力,配得上你的职位吗?
凡事有交代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职场最没有前途的一种人,叫反馈黑洞。说白了就是那些凡事无交代,做事不沟通的人。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埋头做事最重要,所谓沟通,不是闲聊就是邀功。
不是的。职场上的沟通有多重要呢?
试想一下,如果你给下属派个活儿,几天都没有回音,不知道事情进行到了哪一步,你心里会不会没底?
如果团队合作,同伴遇到棘手的问题,瞒着大家鼓捣了几天也没解决,结果补救都来不及,你会不会怪他不早告诉你?
有效沟通获得的收益,要比花费的成本大得多。
为什么说是有效沟通?
因为有一种情况是,你们沟通了半天,仍然像鸡同鸭讲。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方也没梳理清楚他的需求是什么;二是,你们的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效的沟通,能省去无效的努力。
丢掉玻璃心
带着一颗玻璃心上职场是有安全隐患的。任何一场小冲击都会把玻璃心碎成玻璃渣,要么扎到别人,要么伤到自己。
彭蕾在讲解阿里人才观时,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皮实。说得具体点就是,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了羞辱,话说重了不哭天抹泪,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
在工作中,情绪化意味着不稳定。如果连情绪都管理不好,又如何保证自己的情绪不会影响工作呢?
但工作中的状况总是难以避免,如果轻易就撂挑子,或者暴脾气一出跟同事怼起来,对错先不论,无脑和冲动是可以鉴定完毕的。
处在一个岗位上,就是处在一个团队中,情绪的表露不再私人化,它会影响到整个团队。谁会喜欢一个浑身散发负能量的人呢?
因此,下次想要吐槽的时候,先考虑一下你能不能承担被扔出去的后果。
何况情绪不会解决任何问题,遇到困难,先问“现在怎么样了?可以做些什么?”,再问“怎么会这样?”,你会冷静得多。
工作最好的状态
是人人都能各司其职
然后再无缝合作
既然要走进职场
就装盔披甲再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