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拼多多售假事件反思:防水行业“非标”之路还能走多远?
行业新闻 2018-08-07 09:35:27 4062

       号称“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最近新闻不断:美股上市、当日股价暴涨,然而被指山寨品牌产品、假货横行,又让拼多多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7月31日,深陷舆论风波的拼多多曾回应称正遭受“罕见的波次网络舆情攻击”,董事长兼CEO黄峥发文表示,要坚持本分,即使是“恶意的攻击,也要善意的解读”,一个一个扎实解决问题。


       8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官网发布通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高度重视媒体反映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已经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约谈平台经营者,并要求上海市和其他相关地方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对媒体反映的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山寨产品、傍名牌等问题,认真开展调查检查,不管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平台内经营者,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依法严肃处理。


微信图片_20180809155426.jpg


拼多多陷入“假货漩涡”



      拼多多能从阿里、京东的电商市场上异军突起,真是费了一番苦心。从瞄准三、四、五线城市及县城乡镇,到“农村包围城市”的差异化策略,最后再形成主打低价拼单模式,拼多多从诞生伊始就留给人们一种“廉价”的印象。而廉价又往往和“假冒伪劣”“山寨”有着直接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180809155431.jpg

       其实,拼多多陷入“假货漩涡”并不是在上市后。早在上市前,拼多多就遭到一家名为“爸爸的选择”(Daddy's Choice)的尿不湿生产商发起的假冒商品侵权诉讼。


       记者整理了多家媒体发布的报道后发现,7月27日,一张“拼多多平台上7.5元售卖原价888元的贝因美红爱加奶粉”的图片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有网友指出拼多多平台存在销售过期奶粉等问题。


       7月28日,创维电视官方发布严正声明,要求拼多多停止售假。随后,极米无屏电视、大益集团发布官方声明,称未向拼多多购物平台授权或自行销售产品。


微信图片_20180809155434.jpg

       随后,知名作家郑渊洁7月29日举报拼多多平台销售盗版图书,要求拼多多立即停止销售盗版皮皮鲁图书并处罚、关闭销售盗版书的店铺......


       短短一周内,拼多多接连遭遇举报,一时间,拼多多假货泛滥、导致消费降级等成为舆论热点话题。


       纵观中国市场,假货泛滥、售假贩假的又何止“拼多多”,建筑防水作为一个饱受假冒伪劣困扰的行业,打假保优早已是行业的一个共识。但至今,假冒伪劣和品牌产品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仍是防水行业的主要矛盾。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全国防水行业的非标产品比例占60%,个别城市甚至达到了80%。假卷材到底带来多大的危害呢?以天津地区为例:去年有媒体报道称,天津的房屋渗漏率超出了国家平均值。要知道,去年全国建筑屋面渗漏率达为95.33%!追溯背后根源,固然有天津作为滨海城市的特殊地理环境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工程中大量使用假材料。


       而且假冒防水材料其实很“贵”!据悉,天津某个重要交通枢纽防水工程二次维修费用高达9700多万,比中标价格前后翻了30倍。



假冒伪劣屡打不绝的根源在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中国的防水行业,不管假冒伪劣也好,还是非标也罢,只要市场有需求,就有人生产。行业人士称,在防水招投标中,价格越低,中标率就越高,投标人为了中标,不惜低于成本报价,中标后则采取偷工减料、高价索赔等方式弥补自己的损失,不但危机消费者切身利益,同样对制造商和经销商也造成致命伤害。

微信图片_20180807124427.jpg


       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能够出现于市场,迷惑广大消费者,也是因为制假者拥有足以乱真的模仿手段,甚至一些造假者运用高科技手段,日益智能化,尤其是模仿生产一些名牌产品,因名牌产品信誉好,消费者信赖,在市场销售中占有优势,模仿者更是趋之若鹜。一些造假者对名牌产品的标识、结构成分、说明、包装等非常熟悉,自己印制标签、产品说明等,一般消费者很难区分,容易上当受骗。


       制造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它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想尽各种办法努力使其制售假冒伪劣行为隐蔽化,例如:造假者有的是在偏远的山区,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这让人很难发现。


       对于假冒伪劣屡打不绝这一现象,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要彻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政府除了加大流通流域的监管、加大工厂的监管,还要加大处罚力度。一个造假老板一年挣100万,罚他20万,他还会造假,罚他1000万,看他还敢否?政府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规范市场,假冒伪劣不绝的根源就是政府还不够狠”。


       路漫漫其修远兮。遏制打击“非标”“低标”等伪劣产品依旧任重道远,除了相关部门对企业和经销商的严厉监管,还应该从消费端入手,同时制定惩罚性制度,让假冒非标问题像食品安全问题一样被整个社会所抵制、严惩,如此方能实现正本清源,规范整个建筑防水大环境。